加快建设新疆农业强区,依靠传统、常规的生产力是远远不够的。近年来,新疆依托国家、自治区育种攻关专项,自治区涉农科研单位大力开展优质、多抗、广适农作物新品种选育,一批优良新品种成为各地农业主推品种。“新冬53”“新冬60”等一批自育优质小麦品种示范田创下新的高产纪录,“新玉54”“新玉108”等玉米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覆盖南疆玉米种植面积的50%以上,“新陆早50”“新陆早57”等成为北疆机采棉主栽品种,“新陆中54”“新陆中78”等成为南疆主栽棉花品种,“新海60”等长绒棉品种实现机采。这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的突破,已经成为新疆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竞争力。
新疆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已初步展示了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巨大潜力,但目前新疆科技赋能新质生产力还有明显的短板和弱项,需要从机制上解决存在的问题,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建立科技创新投入机制,为新疆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提供持久动力。从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力度来看,新疆投入为0.51%,低于全国2.54%的平均水平。基于此,一方面,参照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其他省份农业科学院设立农业科技创新工程的做法,持续稳定支持新疆涉农科研院校学科团队建设、人才培养引进和基础研究,争创一流科研成果,更有力地支撑新疆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另一方面,借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经验,根据新疆农业产业结构、现有农业科技发展和财力支持保障现状,尽快完善新疆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投入机制。
构建高效的协同创新转化机制,激发新疆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活力。其实,新疆各级各类涉农科研院所和高校院系数量不少,但农业科研资源尚未很好形成合力,缺乏分工协作、协调联动的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机制,科技资源配置有浪费现象。比如,农业科研领域低水平重复研究较多,科研市场需求与供给缺乏专业的转化服务机构和对接联系平台,大多数平台仅提供简单信息对接和交换服务,难以真正促进技术、资本和市场资源的有效整合,科研院校创新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建议在坚持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双轮驱动”前提下,考虑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成果转化机制,激发新疆现代农业新质生产力活力。
以常态化农技人才引进培养培训机制,夯实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基础。当前,新疆农技人员的短缺已经严重影响到一些农技推广和服务活动的开展,尤其是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技能得不到及时更新,严重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成效。此外,涉农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服务的人才数量偏少、能力偏弱,力量主要集中在产前环节,全程化、全链条技术服务不足,以农技推广机构为主体、市场化服务力量为补充、涉农科研院校广泛参与的农技推广体系尚未形成。可以考虑,创新农技人员的柔性引进机制,采用异地农技人员通过签订协议进行季节性蹲点服务;地州市和农业院校联合开办农技人员培养专班,通过分批次选赴农业科研院校以及援疆省市、对口支援农业院校进修学习等方式,提升农技人员能力素质、激发农技人才活力;借鉴其他省市经验,加大向农村派驻科技人员的力度,以“科研+基地+农户+企业”等多种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堵点、短板,鼓励涉农电商平台进行开放式培训教学,进行农业技术知识推广培训。
作者:新疆农业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二级研究员 刘春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