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三农发布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
2月23日发布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在历年中央一号文件中被首次提出
这是当前抓好“三农”工作的关键之举
也是我国实现从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的必答题
那么农业领域发展新质生产力有何特点?
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怎样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
针对这些问题
中国三农发布专访了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原部长
叶兴庆
对中央一号文件中的重要内容
进行深入解读
新质生产力第一次被写进中央一号文件
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农业科技方面有哪些新要求和新提法?
叶兴庆表示,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无论是提高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供给保障能力,还是促进乡村特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都需要科技创新的驱动。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科技创新里面最大的一个亮点就是提出要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是第一次写进中央一号文件。从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四川以及后来他到黑龙江考察,特别强调要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在2024年年初的中央政治局的集体学习上,总书记又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思考。2024年,我国各领域都在讨论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正是在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下,尽管农业领域是一个传统种养业占比重的产业,但它同样需要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要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中央一号文件提到,要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其中提到的先进生产要素都包括什么?另外一个关键词“因地制宜”,应该怎么理解?
叶兴庆指出, 新质生产力是要将各种先进要素凝聚起来,才能变为现实的生产力。先进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先进的劳动者、先进的劳动资料、先进的劳动对象,三者凝聚起来才能形成可以带来产出的生产力。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强调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有着重要的时代背景。当前,我国国民经济与农业均步入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阶段,这需要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组织创新来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通过生产力的质态跃升来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各地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不同,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因地制宜,避免一拥而上。
农业领域发展新质生产力并非摒弃传统产业,而是应该将相当一部分的着力点放在传统种养业的转型升级上。对于传统种植业和养殖业,要通过技术创新、产业组织方式创新、业态创新,实现生产力的质的飞跃,这是农业领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中之重。
同时,发展新质生产力还要兼顾农业领域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布局。例如,利用工业废气生产乙醇梭菌蛋白、利用细胞培养蛋白质、利用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以及低空经济和智慧农业等在农业领域的应用,都会催生农业领域的新兴产业或未来产业。但农业新质生产力肩负的责任仍是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稳产保供,这是在农业领域发展新质生产力与其他行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区别。
叶兴庆表示,发展低空经济是培养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一个很重要的领域。农业领域在低空经济方面是领先一步的,例如在植保领域,大量的无人机作业就是典型的低空技术应用场景。大农业包括森林防火,也是属于低空技术的应用。还有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低空技术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也大有用武之地。
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
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要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怎么去理解这里提到的“协同”二字?
叶兴庆表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有良好基础,也取得了很多成果。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特殊强调“协同”两个字,就是抓住了农业科技创新里面的一个痛点,即农业科技创新需要系统集成和全国不同生态区的广泛适应性,仅靠单兵突进难以取得重大突破。因此,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协同”,要凝聚各方力量,通过重大平台支撑、重大项目牵引和战略科学家挂帅等方式实现协同攻关,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作用。
农业领域发展新质生产力有何特点?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已经成为实现我国从“农业大国”到“农业强国”跨越的关键。那么,农业新质生产力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叶兴庆指出,农业新质生产力在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个方面均有体现。劳动者方面,需要培养高素质农民;劳动资料方面,化肥农药、机械工具、设施装备等都需要有新发展;劳动对象方面,农业的劳动对象是动植物品种,具有生命特性,这凸显了种业的特殊重要性,相较于工商业,使农业劳动对象成为新质生产力的载体和表现形态更为困难。由此可见,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在劳动者素质提升、农业机械短板补齐、种业创新等方面都有它的独特性。
种业和农机装备的关键核心技术有待突破
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在农业领域,目前还有哪些关键核心技术是有待突破的?根据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发力?
叶兴庆表示,需要发力的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个需要突破的是种业,它在整个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中具有很强的牵引性和综合性。比如,什么样的种子能够提高单产、提高品质?什么样的种子有利于绿色低碳减少排放?什么样的种子有利于增强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什么样的种子有利于加工、储藏保鲜?什么样的种子有利于跟我们农业机械相配套?种业创新表面看起来是育种科学家的任务,但它带动各领域的突破。
第二个需要突破的就是农机装备。我国农业发展现阶段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机器换人的进程。农机装备怎样适应小规模农业?怎样适应丘陵山区的农业需要?怎样适应中国的多元化农业?因为我们不仅有大田,还有很多的设施,蔬菜、水果、各种园艺都需要提高机械化水平。目前,农机装备不能完全或者现在还不能很好地去适应我国农业多元化的需求,所以农机装备怎么样通过创新来补短板,来更好地适应农业的需要,这也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在科技创新方面需要突破的一个焦点。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老旧农机报废更新
农业机械化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抓手和基础支撑。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老旧农机报废更新,接下来是否有新的举措?
叶兴庆指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加大老旧农机报废更新的力度,一方面是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存量农机已到更新淘汰的时间节点;另一方面是为应对经济运行中的困难,中央决定要增发国债,要扩大国内需求,农机以旧换新是政策里面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此外,有这个政策支持后可以预见今年以及今后一两年,老旧农机更新报废步伐会明显加快。
科技领军企业能让创新很快变为生产力
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创新要素配置的关键举措。今年一号文件中提到,强化农业科研资源力量统筹,培育农业科技领军企业。怎么理解这个精神和要求?
叶兴庆表示,农业科技创新需要发挥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企业创新主体的作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特别强调要培育领军企业,发挥它们的作用,这也是借鉴国际经验。很多发达国家的农业创新体系中,企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做种业、农机的大企业和巨型企业,它们有研发能力、资金实力和市场意识,知道生产需要什么样的种子,生产过程中需要什么样的农机,所以发挥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更有利于促进科技创新的供需匹配。这样能够避免科技创新是为论文、为成果而创新,让创新能够很直接、很快地变为现实生产力。
乡村人才振兴要两手抓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做好教育培训也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根据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应该怎样做好乡村人才培育工作?
叶兴庆表示,要提高农业劳动力的素质,可以两手抓:一方面,需要提高现有农业劳动力的科技素质和经营理念,加大高素质农民培养力度;另一方面,要鼓励和引导城市各类人才返乡下乡参与乡村振兴。